徽菜菜品都有啥?这几道不可错过!
徽菜,中国八大菜系之一。徽菜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( 由现黄山市,江西省婺源县,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组成),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,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。黄山市因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交界处,雨量较多、气候适中,物产特别丰富。野生动植物满山生长,栖山而息,山珍野味,构成了黄山美食主佐料的独到之处。
臭鳜鱼,闻着臭吃着香
关于鳜鱼的鲜美,古人是深谙其道的。无论是读到唐代诗人张志和的《渔歌子》: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”还是清代孙原湘的《观钓者》:“昨夜江南春雨足,桃花瘦了鳜鱼肥。”这些意境优美的诗句,让人对鳜鱼美食多了一份诗意的念想。而把鳜鱼之美味发挥到极致的,是徽州的一道传统美食——臭鳜鱼。
其实,臭鳜鱼闻起来臭,吃起来却非常香,鳜鱼的本味原汁丝毫不因腌制而受影响。腌制后的鳜鱼肉质醇厚入味,骨刺与鱼肉分离,肉成块状。正所谓制法独特,食则异香。臭鳜鱼的发明最先源于路菜。据传古时徽州有赶考举子携路菜进京,其中有红烧鳜鱼。第三天吃的时候,鳜鱼散发出淡淡臭味,举子吃后,竟然觉得别有一番风味,甚是好吃。于是大快朵颐,高呼美味,一次吃光。最后,他保存了鳜鱼臭吃的风味,让鳜鱼自然发臭成味,再去烹饪制作。
不过,徽州境内重峦叠嶂,水流湍急,难产大鱼。吃鳜鱼要从贵池、铜陵等沿江地区靠肩挑运进山里,往返一趟要六七天时间。途中为了防止鲜鱼变质,采用一层鳜鱼洒一层淡盐水的办法腌制保鲜,路上经常翻动去除血水。七八天后抵达屯溪等地,鱼鳃仍为红色,鳞不脱,质未变,只是鱼鳞散发出一种似臭非臭的气味,洗净后经热油稍煎,细火烹饪,非但无臭味,而且鲜香无比。
如今,徽州烹制臭鳜鱼不再使用沿江的鳜鱼,多用徽州本地自产的新鲜桃花鳜,用盐或浓鲜的肉卤腌制,再用传统的烹调方法烧制,又称腌鲜鳜,腌鲜是徽州土话臭的意思。其肉厚脂多刺少,肉质雪白细嫩、味道鲜美无比。
毛豆腐,大众美食
一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让毛豆腐这一徽州家家户户都食用、普通却又独特的美味风靡大江南北。难怪有人说:“日啖小吃毛豆腐,不辞长作徽州人。”
两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豆腐,就此改变了大豆的命运,大豆衍生的美食也代代传承了下来。发展至今,已经衍生出花样繁多、不同制作工艺、不同味道的豆腐制品。由于生活环境、生活习惯,及气候多方面的独特因素,黄山毛豆腐在豆制品美食中独树一帜。
毛豆腐是黄山市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。关于毛豆腐的来历,还有个传说。相传,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,逃至休宁一带,腹中饥饿难熬,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,一随从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,但已发酵长毛,因别无它物,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。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,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。转败为胜后,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,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。
黄山毛豆腐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,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。上好的毛豆腐生有一层浓密纯净的白毛,上面均匀分布有一些黑色颗粒,这是孢子,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标志。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毛豆腐为主料,用油煎后,佐以葱、姜、糖、盐及肉清汤、酱油等烩烧而成,上桌时以辣椒酱佐食,鲜醇爽口,芳香诱人,并且有开胃作用。两千多年前,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豆腐,就此改变了大豆的命运,大豆衍生的美食也代代传承了下来。发展至今,已经衍生出花样繁多、不同制作工艺、不同味道的豆腐制品。
黄山石鸡,清火滋补
黄山石鸡指的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鸡肉,石鸡的外表跟鸡并无一点关系,它是一种蛙类,造型和牛蛙差不多,不过个头要大些,而且皮肤是黑色的。
石鸡是徽菜中独具特色的制作材料。无论是红烧,还是清蒸,扑鼻的香味,丰满的后腿,比鸡肉或者是牛蛙肉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徽州的风味名菜“清蒸石鸡”在石鸡中加入火腿片,盖碗清蒸。此菜清汤见底,原味不失,味道鲜美。
用石鸡做菜,最好是连皮一起烧,因为皮的营养价值很高,品味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。石鸡喜背山清凉的环境,每当酷暑盛夏,它们来到高山溪流之畔的岩石下面,昼隐夜出;盛夏之夜、下雨之前,它们发出呜叫声。石鸡以知了、毛虫、甲壳虫、金龟子、蚂蚁等昆虫为食。人们掌握了石鸡的习性,在夏夜燃点火把,沿山溪,循石鸡鸣叫声寻找,只要将火把照至它面前,石鸡瞠目发呆,束手就擒。
黄山石鸡肉质细嫩,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钙等营养成分,并且具有清火、明目、滋补身体的功能,是山珍上品。据说多吃石鸡,夏天可以不长痱子和疮。黄山当地的人都很喜欢吃,这也是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菜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