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比陆地哺乳动物,差异可以非常大,我们人类也属于哺乳动物,但是和其它的哺乳动物,哪怕是同一种属的灵长类差异也比比较大,最明显的差异是我们人类直立行走、全身毛发较少,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,毛发少不是保暖差吗,人类是如何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?

从达尔文时代起,人类就已经开始探讨生物的进化,确切地说是演化。进化让很多人产生错觉认为进化就是进步,所以有了以前的“从低级到高级,从简单到复杂,从低智商到高智商”的进化脉络。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,世界上有很多微生物、病毒,过了几千万几亿年还是那个样子,并不符合这个规律。后来的演化,更多地强调生物的随机演变,没有明确的进化脉络。

这样看的话,人类褪去毛发,只剩某些重点部位的毛发也是这种零星发生的突变,只存在于人类群体之间。据古生物探究,从大约114万年前开始,人类逐渐褪去毛发,越来越接近如今的面貌,可是褪去毛发还是有一定弊端,最起码的,现在很多哺乳动物浑身毛发,可以在冰天雪地里活动自如,而人类的毛发却越来越少,起码是影响到了保暖这个对生存至关重要的属性。

生物最基础的需求是生存和繁衍,毛发量减少不利于生存,至少不利于人类的保暖需求,这个现象在陆地哺乳动物中并不普遍。海洋哺乳动物比如鲸鱼、海豚,它们缺少毛发,是因为水体环境的温度比较稳定,维持在较低的水准,所以海洋哺乳动物演化出了较厚的皮下脂肪层,脂肪含油多,这样可以隔绝海洋低温环境,在陆地上的人类,也出现了较丰富的皮下褐色脂肪。

褐色脂肪层脂肪是人类区别于其它陆地哺乳动物的重点特征,这使得一些专家曾经抛出了“水猿”演化的假说,认为人类曾经是像海豚一样的哺乳动物,从海洋爬上陆地的过程中,保留了皮下脂肪层等结构。只不过这种假说的缺陷是缺乏化石证据,几乎没有任何证据链可以证明人类曾经生活在海洋中,化石演化链的缺乏,让专家们更相信人类就是在陆地上演化来的。

根据科学家的研究,在大约114万年前人类的毛发逐渐开始变性,皮肤上的毛发不是越来越少,而是变得又细又短,我们称之为汗毛,主要是长在毛囊之中,和汗腺有所关联。总体数量其实并不少,全身四五百万根,比黑猩猩的毛发还多。可是这种又细又短的毛发不利于保暖,只能起到一丁点减缓体表空气流动的效果,而空气流动关系着降温。

人类体表毛发越来越少,只剩下阴部、头顶等处的毛发依然旺盛,可是这些地方的毛发和保暖的关系不大,人类究竟为何变成这样呢?其实在进化中,很多时候的演变是很粗糙的,和生存演化关系最大的性状被保留,影响稍微小一些的逐渐消失。演化并没有统一的套路,它的原理是基于基因层面随机的突变,只要能适应温度的变化就行。

从200多万年前人类就掌握了火焰的应用,火焰有保暖等效果,而且在人类起源的东非等都地,因为接近于赤道所以并不需要多少毛发保暖,生存的需求是获取食物、配偶等更基层的需求。可是人类的身体构造却并不适宜生存,起码跑步等能力在哺乳动物中算是比较差的,尤其是瞬间的爆发力,这就使得人类演化从其它方面赶上来,那就是持续的跑动能力,也就是耐力。

耐力的关键在于人体的散热,所以人体演化出了汗腺、少毛的身体构造。汗腺可以分泌一些水分,水分蒸发可带走大量的热量,而少毛或者说细短毛发的构造又有利于加快体表的空气流动,空气流动有助于液体的蒸发进而增加散热。在东非的森林草原中,这种性状对取暖的影响不算很大,原始人类可以通过点燃火堆、抱团取暖等方式保证人体温度。

在大约十来万年前人类最后一次源出非洲的过程中,人类已经掌握了自己生火,而不需要采集天然的火种。在保暖需求方面,人类的始祖也逐渐了解到其它动物毛发的作用,狩猎动物一方面是为了食物,一方面是为了扒皮制造衣物。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减少取暖的问题,另一方面,很多古人类化石都是在隐蔽的洞穴、温泉旁发现的,温泉洞穴也有助于躲避寒风。

等于说人类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,想到了各种躲避寒风的方式。而遗留下的毛发可能和性选择有关,人类阴部、头顶等处的毛发依然存在,而这些毛发和第二性征有关,第二性征是因为男女激素的不同,男性的雄性激素刺激胡须等毛发生长,也会造成阴部、胸部毛发的差异,这可能使人类能更好地区分男女、年龄,这东西不到青春期不长,而青春期也就开始有了生育能力。

遗留下的毛发也有现代的作用,比如阴部的毛发可以防止一些寄生虫,腋窝的毛发可以增加摩擦,头顶的毛发在阳光直射时间更长的非洲有利于降低头皮光晒时间,胸部等处的毛发则和性选择有关,可以更方便地识别男女。总之现代的人类不是没有毛发,只不过在保暖等方面的作用降低了,但是通过其它的方式又弥补了,遗留的毛发也还有作用。